2014年7月,我受官方委托到建水采訪紫陶名家時,韓廷慶只是徐榮洪作坊的一名學生,他在學習傳統(tǒng)工藝的同時,開始研究透花工藝,并成功燒制出一件半透花作品,邁出了透花工藝的第一步。
兩個月后,他成立“劍與琴工作室”,正式開始透花工藝的研究。
后來,他到江蘇宜興、江西景德鎮(zhèn)、山西黃堡鎮(zhèn)、河南汝州等重要陶瓷生產(chǎn)基地考察,獲益匪淺。
2014年底,第一枚雀羽透花盞研制成功。他用云南五色土成功再現(xiàn)了失傳近千年的透花技藝,又在此基礎上做了很大的創(chuàng)新與突破,借鑒國內(nèi)多個窯口制作技藝,融入自己的制陶理念,創(chuàng)立君陶。
君陶作品,卓爾不凡,獨樹一幟。勤奮而又特立獨行的他僅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,就已完成許多陶人多年甚至一生都沒能完成的奠基與飛躍。韓廷慶如是詮釋其文化內(nèi)涵:形而上,力于道,通于技,游于藝,道器不離,抱一應萬,無用而用之,乃為君陶之道也。
君陶內(nèi)含儒家之和而不同,佛家之圓融,道家之有無相生、道法自然之思想,堪稱“陶中君子”。君陶展現(xiàn)的是中國的傳統(tǒng)文化和道德理念,展現(xiàn)的是文人風骨。君陶表達了孟子所倡導的“君子本色,表里如一”和孔子的“和而不同”的君子品格與情懷。
君陶的創(chuàng)作在于隨心而為,其工藝的獨特性注定每件作品均為孤品,故有“北有鈞瓷,南有君陶;鈞瓷無雙,君陶無對”之說。鈞瓷入窯一色,出窯萬彩;君陶入窯萬變,出窯再變。鈞瓷重釉色之變;君陶重胎體之變。鈞瓷有十窯九不成之說,而君陶的制作工藝極為復雜,燒成率也遠遠低于鈞瓷,精品難出,大器更為難成。君陶融入了中國傳統(tǒng)的書畫文化,使之更具文人之氣。在陶瓷大家族中,君陶乃是制作難度最大、制作過程最為復雜、制作周期最長、成品率最低的陶種之一,具有唯一性、稀缺性,有很高的收藏價值。
韓廷慶來自河南封丘縣韓寨村,曾在海南讀書,學的是汽車專業(yè)。畢業(yè)10年,換了30多個工作(20多個行業(yè)),十年內(nèi)多次創(chuàng)業(yè)失敗,足跡遍及中國。2014年春,他在昆明一家茶店邂逅建水紫陶,一見鐘情,帶著無限的好奇與憧憬,孤身一人來到舉目無親的建水,開始了與陶朝夕相伴的新生活。
他說:“對建水紫陶了解愈深,愈是迷戀它,我找到了自己的終身職業(yè)”。
想要做好陶,先要做好人。我對韓廷慶的好印象首先來自他溫良恭儉讓的性情。這位年輕人可以說是謙謙君子,做人低調(diào)內(nèi)斂。他說:“我除了1.86的個子,好像沒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了?!?/span>
他的吃苦耐勞精神更是令我欽佩。2015年冬他一個人開車從河南出發(fā),走了三天三夜才到達建水。
由于長期透支體力做陶,體重曾嚴重下降,2015年8月他得了腱鞘炎,至今尚未痊愈。
創(chuàng)業(yè)的艱辛,游子的鄉(xiāng)愁,對他來說不算什么。最難排解的還是對父母的牽掛和愧疚之情。在云南做陶遭到了家人的強烈反對,母親為此操碎了心,父親因此事也差點和他斷絕父子關系。萬籟俱寂的深夜,每當想起父母,這位堅強、樂觀的異鄉(xiāng)人多次潸然淚下……
天道酬勤,從零學起,僅僅兩年時光,韓廷慶已在業(yè)內(nèi)斬獲諸多榮譽:
2015年8月,“七賢杯”和“雀兒飛”分別獲得云南省工藝美術第九屆“工美杯”精品評選銅獎和優(yōu)秀獎。
2016年4月,君陶作品和建水紫陶一同參加韓國第三十屆利川國際陶瓷博覽會優(yōu)秀作品展示。
2016年5月,“和而不同”提壁和“建水君盞”分別獲得云南省工藝美術第十屆“工美杯”精品評選金獎和銀獎。
2016年7月,“君盞”、“太極”分別獲得首屆“陶醉中華—云陶杯”精品評選金獎和銀獎。
筆者也愛君陶,每當觀賞、把玩君陶,總感覺有一種生動、曼妙的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氣韻在那些獨特的圖案中流動,我會想到太極、陰陽、輪回、涅槃、羽化......以及循環(huán)往復、生生不息的天、地、人。君陶給觀賞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。
對君陶執(zhí)著的愛,使韓廷慶的生命變得豐盈、多彩,追夢的赤子,他將用不熄的理想之火,燒制出一個嶄新的陶的王國。